手环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手环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即墨古墓引考古高人神器洛阳铲现身岛城_[#第一枪]

发布时间:2021-06-07 16:09:22 阅读: 来源:手环厂家

手持"洛阳铲"的杜义新有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与坚守。

即墨宋元大型古墓群露出“冰山一角”,古城顶遗址身高1米9的山东“大汉”现“真容”……随着本市文物考古工作喜讯频传,一群终日坚守在挖掘现场的考古人也走进我们的视野。炎炎烈日,是什么让他们长期与亲人分离,甘愿忍受着枯燥、辛苦的发掘工作?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近考古专家杜义新的身边,感受他的工作状态,并试图通过他,让大家了解岛城“一代代”考古人。

考古专家看起来像农民工

7月13日,在炎热的午后,李沧区某考古发掘工地现场一片忙碌。“哪位是考古队的专家?”听到记者的询问后,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老杜,我们‘人参级’的考古专家。”

记者望过去,老杜穿着一件白色T恤,一条裤脚处满是泥巴的浅色长裤,顶着有些破旧的大草帽,手拿一把小铲子,正小心翼翼地敲打土层。“黑壮”的背影和一身打扮,混在挖掘现场农民工兄弟的队伍中根本分辨不出。“我做考古已经20多个年头了,成天在外风吹日晒,变得有点‘老相’不奇怪!”老杜笑着说。

老杜,杜义新,山东蒙阴人,1988年高中毕业考入山东省考古所培训班,成为一名考古工作人员。2005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成立,他远离家乡来到青岛,成为岛城考古界资历最老的考古专家之一。

曾耗时7年挖掘一处墓地

老杜说,这些年来,山东境内除了德州和莱西,其他城市他都跑遍、挖遍了。最短的时候,20天挖掘一处古墓;最长的时候,曾耗时7年时间挖掘一处墓地。

2003年他来到滨州阳信李屋村进行古遗址开挖,“当时在野外,条件很差,差到我们没有水喝,最后渴到不行就去地里喝满是一层牛羊粪的地沟水,结果上吐下泻。”说到这,老杜笑了起来。

“我曾连续7个月没有回过家,那种想家的滋味让人心口疼。”女儿,一直是老杜思乡时最愧疚的痛。老杜说,女儿1989年出生,那天他正在挖掘古墓,女儿出生的消息是从电报上知道的,赶回家时女儿已经出生20多天了。

真本事

看泥土初步可辨有无宝贝

干了这么多年,老杜有了一套自己的考古经。怕记者不了解考古的道道,他耐心地指着挖好的断层面讲解:第一层是耕土层,参考价值最低,第二层是文化层,是考古的目的地,因为上面堆积着人类活动的痕迹,能看出人类在上面耕种、畜牧等生活印记。第三层是生土层,挖到这一层基本就结束了。

在他眼里,每粒沙子、每块“石头”都是值得推敲的东西。“就算是一捧土,也是会说话的。它们就像一个个录相机默默记录了很多东西,留给后人依靠先进的设备把历史一点点‘放映’出来。”老杜说。

老杜口中的“会说话”是指可以通过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分析出里面的物质成分,如人们种植和吃的物种等。一般挖掘时会用洛阳铲一层层打出地下土,有20年“考龄”的老杜能通过观察土质、土色等大体分辨出土层下有无有价值的信息。据介绍,在这次李沧区十梅庵古城顶遗址挖掘现场,他通过洛阳铲带出的泥土中包含的陶片等物质曾大体判断出下面应该存在墓地。

枯燥

作息规律近乎乏味

22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大部分时候他们考古人是寂寞的。不过,杜义新说:“20年前我就知道了,考古是个寂寞的活儿!”

“考古是个细致活,根据要求,考古人员每天都得将白天在工地上的所有工作情况全部整理出来,否则容易漏掉,所以我们连业余活动的时间都没有。”老杜说,在古城顶遗址现场,他们的作息时间规律得近乎乏味:早上7时起床准时上工地,中午11时休息,14:30上工,18:30结束。晚上整理工作笔记至少到晚10 时。

快乐

曾参与挖掘“古车博物馆”

寂寞、枯燥,那什么时候最快乐?“当然是挖出东西的时候,”老杜说,印象里自己最兴奋的一次是1989年至1991年期间,在济青高速公路下,参与全国轰动的“中国古车博物馆”挖掘项目。

采访最后,记者指着他身后各种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董”开玩笑地说,“多值钱,拿回去卖了后半辈子就不愁了。”听到这,老杜表情严肃起来,一字一句地告诉记者:考古界有个行规,考古人员一般不收藏文物,也不给私人鉴定文物。“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这是考古人的职业道德。

倒轴机批发

踢脚线

宣传广告车图片

糖类作物批发